“三章三化”最终谁买单?从淤泥拍卖看国有资
发布时间:2025-11-24 10:54
在东北辽阔的黑土地上,一场看似荒唐却又极具匠心的交易正在发生:长年淤积1100万立方米的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上游水库和跃进水库20年处置权被以8.39亿元高价出售。买家不是农业巨头,也不是环保公司,而是一家新成立的注册资本2.7亿元的国有独资公司——齐齐哈尔泽源环保产业有限公司。这是一出点泥成金的魔术,更是“三资三化”改革浪潮的典型例子。 1、“三个资本、三个现代化”:地方金融的“突破性实验”。所谓“三章三现代化”,即资本资本化、资产证券化、资本杠杆化,其主要逻辑是:所有可用资源都拥有国家必须转化为资产;所有资产在进入市场或金融系统交易前必须经过检查、确认、打包;通过抵押、质押、融资,可以达到强化和循环资金的效果。这一理念最早由湖北等省份提出,但随即被推向实践的顶峰。过去,地方政府土地紧缺,未来收费权(如停车场、片区经营权等)“现代化”成为了新的成功,把“沉睡的资源”变成了“流动资本”。水库淤泥、山林权、数据资源,甚至城市灯光都变成了可以增值、可以交换、可以融资的“资产”。二、齐齐哈尔案例:一场“点泥成金”的金融游戏。一、为什么淤泥价值8.39亿?铁力市145万立方淤泥拍卖6000万元,单价41元/立方米;齐齐哈尔1100万立方米淤泥以8.39亿元拍卖,单价76元/立方米,是源自黑土营养的优质有机肥原料。但按逻辑分析:如果有机肥的市场价格是几百元一吨,那么年产值不会超过1亿元。扣除疏浚、运输、建厂、人工、运营等成本后,投资回收期达20年以上;从纯粹的产业角度来看,这笔交易严重不商业化。 2、真正的目标不是“卖肥”而是“融资”。主要线索出现在铁力市案件中:中标者以“未来五年收益权”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申请绿色贷款;银行实际批准授信4500万元;资金用于项目建设,形成闭环。它可以由此推断,齐齐哈尔的运作路径是:1、国家企业出面竞标,高价获得淤泥处置权; 2、淤泥被评价为“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”; 3、以未来收益权为质押,向银行申请数亿元绿色信贷; 4、资金流入当地经济体系,用于基础设施、经济项目或债务处置; 5、政府完成了“盘活存量资产”的任务,国有企业获得了项目和融资能力,银行完成了绿色金融指标——三方共赢。 3. 谁付帐单?表面上没有人受伤,但实际上,所有人都在埋单。这场游戏看似“无资本、大利润”,但仔细一看,最终的付出者却悄然浮现:将财务风险转移到未来,d 交易价格8.39亿元并非真实市场价格,而是人为构建的房产价值;如果未来利润无法实现,银行坏账风险就会增加;当融资失败或项目停滞时,地方政府仍需填补底线,增加隐性债务。就齐齐哈尔而言,公共资源原本是一个公共管理问题;现在被包装成“高价值房产”出售;本质就是把管理成本外部化,让市场(实际上是金融体系)暂时去执行。银行承担信用风险,最终由国家信用支持。绿色贷款虽然有政策支持,但如果项目没有实际收益,银行就会处理不良资产;这些贷款大部分由政策性银行发放,国家财政提供隐性担保;当系统性风险发生时,纳税人是最终的承受者。在这个地方很难找到真正的生意这是一种交易。私营化肥厂为何不参与拍卖?因为他们可以清算账户——他们不赚钱;国企为何敢以如此高的价格收购?因为其目的不是等待,而是完成“政治活动+融资目标”;长期来看,市场机制将会混乱,真正有技术、有效率的企业将会被淘汰。 4、深层问题:当“振兴”变成“闲置”。齐齐哈尔案反映了当前“三章三化”改革的三大隐患:资产虚高、泥浆单价远超市场价值;新成立的国企立即承接大额交易,缺乏实际运营能力;融资方向涵盖产业方向,重贷款轻运营,项目“重项目立项”这是地方政府利用“三章三化”窃取银行资金的游戏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模式正在被各地复制:云南普洱将黑龙江案例列为“他山之石”;安徽、吉林等地也在推进类似改革;“水库淤泥”、“河沙石”等天价拍卖可能会更多。未来的“城市数据”,地方财政更依赖“资产化”作为“生钱”;把“国有化”当成“市场化”,国企花8亿,银行快贷,政府乐于改善业绩,但20年经营权到期后,有机肥真的会变成污泥吗?工厂还在运转吗?土壤更肥沃吗?伊莱?或者我们会只剩下一家空壳公司、一笔不良贷款和一个空心的湖泊? “三章三化”的本质不应该是“卖泥换金”,而是“让劣质资源创造真正的价值”。否则,今天的狂欢最终将为未来的财政(纳税人)、环境和社会成本买单。 -----结束------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含图片或视频)由用户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上传发布。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注: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和视频,如有)由网易HAO用户上传发布,网易HAO为社交媒体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